解析害死O2O的四个互联网思维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电商的迅速发展,让O2O模式大火起来,很多企业选择开发O2O系统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的,那么哪四个互联网思维害死了O2O?下面是易族智汇javashop为您编辑整理的,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哪四个互联网思维害死了O2O?

  1、用户思维:用户不等于顾客

  人类的需求有很多,但有一些需求,上帝也满足不了。

  近年来,互联网思维的盛行也催生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客户、消费者或者上帝这类的称呼全被“用户”这个词汇取代了,给人的感觉是你用了“用户”这个称呼,你就属于新商业模式的范畴了。进而,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也就成了所有新商业模式设计的新诉求了。

  仔细划分一下,当下O2O商业模式的设计无非遵循三个思维逻辑:

  原本线下完成的,转移到线上解决。如支付、点单等;

  原本到店的,现在改为到家。如洗车、足疗等;

  原本固定的手艺人,变成了灵动的服务者。如美甲、厨师等。

  如是看来,所谓用户的需求至少可以划分三个层面:须求、需求、虚求。须求是必需是刚需,需求是真需是弱需,虚求则是假需是伪需。现今停摆的O2O项目,许多都没有考虑需求的性质而一味迎合满足,一味凭空去发明一个市场而不考虑持续性,一味靠资本推动而自身缺乏造血能力,死掉是早晚的事。

  2、产品思维:好产品不等于好商品

  经济学上说,产品偏重使用价值,商品偏重交易价值。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同感,言必称“产品”的,大多是互联网人士,或是和互联网沾边的O2O人士。特别是小米的爆红,让雷军关于“极致产品”的描述成为制胜秘籍。不可否认,小米的出现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制造粗糙低劣的形象。但老话说的“一分钱一分货”,不仅是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知,更是商家对于商品成本和价格的平衡。

  难得的是,这一波O2O创业潮有效地提升了全民关于“产品”的审美能力。很多O2O创业者作出的产品绝对称得上“极致”,高昂的成本,带来的必然是相匹配的价格,补贴一旦取消或价格一旦恢复正常,必然导致订单断崖式下滑,许多创业者大多都体验过这样的尴尬。

  说到底,产品是一种情怀,而商品才是一门生意。没有交易价值,或者说没人愿意支付,这不是一门生意。

  3、营销思维:营销拉动不如运营驱动

  营销拉动强调外力,运营驱动强调内力,但内力起决定作用。

  到如今,O2O的创业者们一一擎起倒贴旗帜的时候,轮到周鸿祎惊呼市场疯了。

  从目前来看,出行领域最先掀起的补贴大战教育了用户的同时,也可能成为这一波O2O创业潮仅存的剩者,除了钱砸的已经不允许失败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出行领域有太多的延展性。而其他包括汽车、美业、保健等许多领域,其延展性有太多的局限。大量补贴带来的用户随着营销的结束会不断流失,这已是必然。

  现今的O2O版本不同于传统互联网的根本就在于还没有办法破解成本驱动的魔咒。O2O要活下去就必须要破解成本驱动这个难题,而这,首先是运营能力的长时间修炼。

  低价、免费、倒贴是互联网营销的价格法门,而炒作、造假、欺骗则是互联网营销的话题法门,这就更背离了做事的初衷。

  4、快速思维:走得快不一定能活得久

  龟兔赛跑还有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跑得快的最终比不上活得久的。

  O2O的本质是:本地生活消费升级。不同于传统互联网的发展模式,O2O更注重线下能力与线上能力的平衡,或者对大多数业者来说,更注重线下能力的培养。而此间的O2O项目,在项目尚处于Demo阶段的时候,为了贪大求全,照顾资方的要求和抵御竞争,在运营能力尚未成体系的时候就开始盲目扩张,战线太长、供给不上,最后失了根据以致败。

  上述就是关于o2o的内容了,想了解更多详情,可以持续关注易族智汇javashop,有任何问题,欢迎一起探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